3月15日上午,省法院與省消保委聯合發(fā)布“2021年度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消費市場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和疫情的影響,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相應的,我省消費維權案件也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例如,糾紛類型多樣化,新型消費糾紛不斷涌現,涉民生領域糾紛高發(fā),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凸顯,消費公益訴訟制度價值彰顯。省法院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共同發(fā)布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旨在通過案例宣傳,提高消費者理性維權的意識和能力,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提醒廣大經營者規(guī)范經營、誠信經營。
微信群虛假宣傳構成欺詐
“團長”退還貨款承擔3倍賠償
索某通過某業(yè)主群的群接龍微信小程序在徐某發(fā)布的商品鏈接中下單了“無印良品”床上四件套,并通過微信轉賬方式向徐某指定的賬戶轉賬169元。到貨后,索某發(fā)現所購商品并非“無印良品”正品,起訴要求退款退貨及3倍賠償。
法院經審理認為,徐某通過在微信群轉發(fā)編輯商品具體信息、圖片的方式,持續(xù)性地向群成員推銷幫賣商品,在行為上對交易關系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在目的上為賺取傭金促成訂單,具有明顯的營利性,且未向消費者明示自己身份性質,應認定為經營者。同時,商品并非“無印良品”正品,但徐某發(fā)布商品信息,并以“無印良品四件套”“國內正品授權”“因疫情滯留”等文字進行虛假宣傳,足以誤導消費者,構成欺詐,法院遂判決徐某退還貨款并承擔3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
這是昨天發(fā)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近年來,因互聯網經濟蓬勃發(fā)展和疫情疊加的影響,微信群接龍團購商品成為時下流行的消費模式。這種模式在提振消費的同時,也帶來消費者維權難題,其中,經營者身份認定是實踐中最具爭議的問題。而該案例厘清了經營者的邊界,對實踐中的模糊認識作出規(guī)范性的指引,為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下如何規(guī)范經營提供法律示范。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fā)展,新類型消費糾紛不斷涌現。此次發(fā)布的十大案例中,涉及網絡購物、新型服務體驗的案例居多,反映出互聯網時代消費模式的多元化和消費者權益表現形式的多樣化。
電視開機廣告需“一鍵關閉”
消費公益訴訟確保消費者有選擇權
2019年3月16日,消費者投訴某智能電視公司生產、銷售的智能電視開機時自動播放開機廣告,時間長達15秒,且銷售時未以顯著方式向消費者提示告知存在開機廣告,相關廣告也不能關閉。江蘇省消保委接到投訴后,集中約談了多家智能電視經營者,并向該公司發(fā)送了整改通知,該公司雖承諾整改,但開機廣告“一鍵關閉”的窗口在廣告結束前5秒才出現,不能保證即時關閉。
江蘇省消保委為維護消費者群體利益,遂提起公益訴訟,要求某公司在銷售帶有開機廣告功能的智能電視時以顯著的方式提示或告知消費者其產品存在開機廣告,并為其銷售的智能電視提供一鍵關閉開機廣告的功能。最終法院判決該公司為其銷售的智能電視機在開機廣告播放的同時提供一鍵關閉功能。省法院審理的由省消保委提起的“樂視開機廣告公益訴訟案”,對維護消費者群體利益、平衡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沖突、規(guī)范智能電視行業(yè)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記者了解到,作為維護不特定多數消費群體利益而設置的消費公益訴訟制度,這兩年日趨成熟。2021年全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34件,比去年增長了60%。此次發(fā)布的案例中,還有無錫市新吳區(qū)人民檢察院針對假冒星巴克注冊商標的產品提起的公益訴訟,維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宿遷市人民檢察院針對未成年人文身消費行為提起的公益訴訟,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人民法院通過依法支持公益訴訟,維護不特定群體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大程度發(fā)揮了公益訴訟的制度價值。
銀行未刪客戶不良征信被判賠錢
消費者人格權益被依法維護
2021年1月,胡某查詢其個人信用報告時發(fā)現本應有某公司還款的5萬元貸款仍記在其名下,且為逾期狀態(tài),遂要求銀行刪除其不良征信信息但遭拒絕,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銀行立即向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報送刪除胡某不良信息的申請,并賠償胡某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判決支持胡某的訴訟請求。該案中,法院通過對金融機構處理消費者個人征信信息的不規(guī)范行為予以否定性評價,判令金融機構承擔賠禮道歉和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依法維護了消費者的人格權益。
網絡時代信息收集變得非常便利和快捷,這也帶來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消費領域正是個人信息被不當采集、利用的重災區(qū)。近年來法院受理消費類個人信息保護糾紛較此前有所增多,主要表現為經營者將消費者通過網絡購物、消費體驗中留下來的個人信息采集后進行數據分析,向消費者定向推送產品信息以吸引其前來購買,對消費者進行差別化定價(俗稱“大數據殺熟”),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還有個別不法分子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整合成資料數據直接出售,使不特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安全處于潛在的風險中,亦使社會公共利益受損。
省法院相關人士介紹,消費領域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凸顯,是數字經濟大發(fā)展的伴生物,增強主動維權意識和司法干預保護雙管齊下,才能有效解決信息流通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上述胡某案例的判決,向社會傳導出人民法院依法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規(guī)范電商經營、凈化市場的堅定信心。
新聞發(fā)布平臺 |科極網 |環(huán)球周刊網 |中國創(chuàng)投網 |教體產業(yè)網 |中國商界網 |互聯快報網 |萬能百科 |薄荷網 |資訊_時尚網 |連州財經網 |劇情啦 |5元服裝包郵 |中華網河南 |網購省錢平臺 |海淘返利 |太平洋裝修網 |勵普網校 |九十三度白茶網 |商標注冊 |專利申請 |啟哈號 |速挖投訴平臺 |深度財經網 |深圳熱線 |財報網 |財報網 |財報網 |咕嚕財經 |太原熱線 |電路維修 |防水補漏 |水管維修 |墻面翻修 |舊房維修 |參考經濟網 |中原網視臺 |財經產業(yè)網 |全球經濟網 |消費導報網 |外貿網 |重播網 |國際財經網 |星島中文網 |上甲期貨社區(qū) |品牌推廣 |名律網 |項目大全 |整形資訊 |整形新聞 |美麗網 |佳人網 |稅法網 |法務網 |法律服務 |法律咨詢 |慢友幫資訊 |媒體采購網 |聚焦網 |參考網
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