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資本網(wǎng) > 資訊 > 焦點新聞 > 正文
“購買航班延誤險四年非法得利1400萬”引關注 這起航延險詐騙典型案例被披露
2022-04-01 09:37:34來源: 南方日報

通過購買航班延誤險,不到4年獲1400多萬元保險理賠款,這起上海首例航延險詐騙案具體操作手法近日被披露。

曾長期從事機票票務代理行業(yè)的楊某某創(chuàng)立了上海翔創(chuàng)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并招募27人組成投保團隊,他們以免費為由頭,3年間招募了近800名乘機人,并以受雇的乘機人為被保險人,為每人重復投保10份以上航延險,投保成功后代乘機人訂購機票。翔創(chuàng)公司通過“飛常準(業(yè)內版)”App、延誤航班抓包軟件、機場天氣公眾號等公開信息,預測、追買延誤后極有可能直接被取消的航班,通過改簽給乘機人留出登機時間,同時獲得最大程度理賠。案卷信息呈現(xiàn)了2個關鍵信息:乘機人對投保人使用自己身份信息行為知情同意,投保團隊通過公開信息而非內幕消息判斷航班是否會延誤甚至取消。

2021年10月,上海市一中院二審判決,楊某某虛構保險標的或編造未曾發(fā)生的保險事故,構成保險詐騙罪,判處楊某某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2年,并處罰金20萬元。

航班延誤是真實的,被保險人的個人信息是真實的,支付投保金額是真實的,被保險人合伙薅羊毛動機和實際扮演角色存在虛假成分。即便如此,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保險精算已經(jīng)提前做過收支衡量和風險控制,制定規(guī)則的一方在賣保險時并不關心被保險人是誰,恰恰說明保險公司利益不受被保險人主觀意圖和真實身份影響。

南京女子購買航班延誤險獲賠300萬元案件中,就有人用賭博和保險作類比,認為投保人和保險公司都是在根據(jù)概率賺錢,技高者勝無可厚非。這顯然不是健康的保險理念,但也要承認,商業(yè)保險并不完全排斥以小博大,如一些學者所言,生活、市場、投資與投機是不同的領域,應該適用不同的標準。

保險公司作為市場主體,其實不乏手段完善規(guī)則,用市場機制解決投保人薅羊毛問題。早年的一些案例中,投保人重復購買自動理賠產(chǎn)品,被保險人未實際登機也能獲得理賠。為彌補漏洞,部分保險公司開始重視人工審核,并且要求被保險人實際乘坐投保航班。就算楊某某團伙能夠通過精準預測然后改簽,突破要求被保險人登機的限制,保險公司依然可以根據(jù)更充分的實時數(shù)據(jù),對不同航班、出行時間、投保時間等差別化定價,避免粗放式定價導致的問題。

管理部門曾表示,保險欺詐案件有產(chǎn)業(yè)化、團伙化、職業(yè)化傾向。對于屢次引發(fā)巨大爭議的航延險,管理部門可以考慮為合理區(qū)分保險領域中的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提供相關判斷標準,平衡好投保人和保險公司的利益。

關鍵詞: 購買航班延誤險詐騙1400萬 保險詐騙罪處罰 航延險詐騙典型案例 購買航延險

相關新聞
專題新聞
  • 雖說萬物皆可盤 但盤得住時光的才是王牌
  • 霍爾果斯:馮小剛等明星資本大撤離
  • 開心麻花電影頻出
  • 男頻IP為何“武不動乾坤,斗不破蒼穹”
  • 《鐵血戰(zhàn)士》北美市場票房跳水 又玩壞一個大IP?

京ICP備2021034106號-51

Copyright © 2011-2020  資本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聯(lián)系網(wǎng)站:55 16 53 8 @qq.com